从2025德国宝马展透视中国工程机械的全球化突围

德国宝马展(bauma)自1954年创立以来,始终是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风向标”,这个每三年在慕尼黑举办一次的盛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竞技场,更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放大镜。

今年的宝马展吸引了来自63个国家的3500余家展商,中国军团的身影尤为瞩目——其中,中联重科以近70款高端产品、覆盖全产业链的解决方案,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

中联重科已经连续8届参展,首次参展时只展出了23款设备,本届展会中联重科带来了工程起重机械、建筑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矿山机械、土方机械、高空作业机械等9大类别60多款标杆产品,同时还展示了智慧工地、智慧服务等系统方案。

这种进化背后,是中国工程机械从“跟跑者”到“并跑者”再到“领跑者”的跃迁轨迹。本次展会中,中联重科通过展示72米直臂高空作业平台、塔机5G远程操控等硬核科技,向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中国制造正在以技术创新重新塑造全新的形象。

扬名慕尼黑
中联重科本届宝马展的主题为“绿色·智造 共建美丽世界”,在这场全球工程机械的奥林匹克盛会上,我们透过展出的展品,可以清晰的看到中联重科的技术图谱呈现出三重裂变。

其一是绿色智造的深度重构。

9方纯电搅拌车以领先的智能电控搅拌系统精准掌握每一转,改写了传统能耗逻辑;展会现场向北欧客户交付72米高空作业平台,成功刷新欧洲记录;智慧矿山整体解决方案更是打通了采、挖、运、卸全链条无人化作业闭环。

上述产品的突破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对欧洲市场ESG标准的精准应答。

其二是数字化转型的生态构建彰显出中国企业的全球视野。

展会中,中联重科现场介绍了基于工业互联网技术打造的全球数字生产平台、全球数字发展平台、全球智慧服务平台等三大数字化平台。

其中,全球智慧服务平台已覆盖了170多个国家,这个集故障诊断、运筹优化、多语翻译于一体的数字中枢,同时管理着180万台设备资产。

其三是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

工程机械展区的ZLK7600随车吊是专门面向欧洲市场开发的折臂吊产品,具有作业能力强、作业范围大、控制稳定、安全高效等优势,ZT72J-V直臂平台是目前欧洲最高的高空作业平台,而碳纤维管等智能配件的推出,则昭示着中国制造核心部件突破的雄心。

此外,本地化战略的落地也颇令人瞩目。

本次德国宝马展,中联重科展出20余款欧洲本地制造产品,占展品总数近三分之一,以显著的本地化特征满足海外市场客户需求。例如,R800-40平头塔式起重机就是充分利用本地制造优势,中德同步生产、欧洲组装,实现大吨位塔机产品的快速供应。

透过宝马展的窗口,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中联重科的产品矩阵,更是一个全球化科技企业的范式跃迁。从收购威尔伯特到布局匈牙利基地,从智能穿戴安全设备到矿山数字孪生系统,这家中国企业在用"硬科技+软生态"的组合拳,重塑了全球高端装备的价值链。

“破局者”的密码
根据中联重科2024年年报,公司海外业务在报告期内实现较大突破,全年境外收入233.8亿元,同比增长30.58%,境外收入占比提升至51.41%,同比提升13.37个百分点,海外营收首次超过国内,年报同时显示,中联重科近三年境外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9.26%。

业务出海并不容易,中联重科是如何完成破局的?

首先,欧美市场有着较高的技术壁垒与标准鸿沟,特别是欧美市场对产品认证的严苛程度堪称“工业领域的珠穆朗玛峰,中联重科的应对策略是通过技术升维和标准反超双管齐下,进行突破。

前者通过收购德国威尔伯特、意大利CIFA等企业,在吸收欧洲百年技术积淀的同时融入中国的智能化技术,由此完成技术上的反超和领先。

后者主导制定16项国际标准,此次展会上展出的智慧矿山整体解决方案以“矿卡无人驾驶和远程遥控”为核心,基于中联重科4.0装备及统一数字化技术底座,实现了挖卡协同、无人驾驶、数字化管理、自动化安全监测等软硬一体的成套解决方案,正是标准话语权的具象化体现。

其次,面对海外市场存在的时差、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中联重科通过端对端、数字化、本土化来破解文化隔阂。

“端对端”砍掉了中间商,“航空港+地面部队”的双层架构让“本土化率超90%”不再停留于口号,数字孪生通过自研的物联网平台将全球4400多名海外本土员工、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设备全部纳入统一的管理平台,通过“前后台孪生组织”让订单、物流、服务变得更加直观透明。

过去只是简单的“产品输出”,现在则是建立起一套“价值共生”的架构体系。

最后,在本土化战略的推进下,中联重科完成从“全球采购”到“在地融合”的转变。

中联重科在欧洲的布局中,德国威尔伯特专注高端塔机研发和生产,不光承担技术辐射功能,还迅速扩大销售规模,将触角由欧美市场伸向全球;

意大利CIFA基地作为世界混凝土设备龙头,成功融入中联重科,融入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公司的业务范围从单一的混凝土机械拓展到涵盖工程起重机械、建筑起重机械、工业车辆、高空作业机械等多个领域;

今年最新建设的匈牙利高机基地也是与当地产业链融合发展,计划与匈牙利专业院校探讨共建“技能培训中心”模式,定向培养智能产线运维、设备操作、生产管理等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于整个欧洲市场。

“破壁者”的样本
如今复盘中联重科海外业务发展经历,实际上揭示了一条中国工程机械全球化“破壁”的清晰路径。

通过并购与自主创新在技术上完成超越,实现技术破壁;用本地化团队消除文化隔阂,通过端对端、数字化、本土化破解同步管理难题,实现文化破壁;从被动适应标准到主动制定规则,重塑产业话语权,实现规则破壁。

在这条“破壁者”路径下,中联重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中国制造全球崛起的代表。

目前中联重科的海外收入占比虽然已突破50%,可是从中联重科的具体实践来看,其目标并不是简单的市场份额争夺。

两个典型的案例,在非洲,中联重科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发“设备租赁+培训+金融服务”模式,将工程机械转化为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工具箱”;在东南亚,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大大提升设备利用率。

正是依靠着这种“价值共生”的发展理念,中联重科正在重构中国制造的全球化叙事。

在服务模式方面,之前提到中联重科在展会上亮相的全球智慧服务平台已连接180万台设备,每天处理大量数据,这种能力使得中联重科能够为海外客户提供预测性维护服务。

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中联重科正在通过工业互联网将中国成熟的数字化经验输出至全球,形成“硬件+软件+数据”的复合竞争力,过去和现在,中联重科的标签是“全球高端装备制造龙头企业”,未来,伴随着孵化企业中科云谷的成长,或将通向“数字服务商”的路上越走越快。

这次宝马展,中国工程机械军团在慕尼黑新国际博览中心获得大量关注与赞赏,这不仅是企业的胜利,更是一个国家制造业体系能力的彰显。

装备制造的未来,不在某个地理坐标,而在持续进化的创新生态中,而中联重科的全球化之路,则正在为中国制造从“产品出海”迈向“范式输出”书写新的注脚。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