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机械化军的失败——盲目组建和扩张,最后在战争里臃肿无用

如果说起苏联装甲部队的发展经历,完全可以总结为“一波三折”,自俄国内战结束之后,苏联就对于装甲部队的发展十分上心,并尝试性的组建了“坦克军”这一级的编制单位。虽然说“坦克军”因为斯大林带来的不可抗力因素而被迫解散,但随后苏联又推出了“机械化军”来取代“坦克军”,为苏联在大规模装甲战方面打下基础。

苏联对机械化军充满了信心,认为它能够成为对抗德军的制胜法宝,可结果却是机械化军在战争之初不堪一击,纷纷被德军歼灭和重创。这一结果不仅出乎苏军意料之外,德军其实也十分诧异,毕竟没人会想到机械化军如此的不堪一击。那么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才导致机械化军的表现如此差劲呢?


一、机动战与运动战

从历史角度来看,无论是曾经的“坦克军”,亦或是后来的“机械化军”,其核心宗旨都是为“大纵深战役理论”服务。不同于西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打了多年的堑壕战,东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内战期间都是在进行运动战而非堑壕战,这就促使了双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总结出现了偏差,西欧国家往往强调于传统的堑壕战和步兵战术,而苏联则着重于进行运动战和机动战。


东欧地区多有平原地带,攻守双方往往要在广阔的土地上进行长距离机动,用以对敌人进行追击和合围作战,长此以往就促成了“大纵深战役理论”。按照“大纵深战役理论”的要求,苏军必须保持一个强大的兵力集团,攻击部队能分为突破集群和追击集群,并在预定的战役区域形成优势兵力和集中大部分的技术兵器,有计划和阶段性地突破敌方战线,并在之后以机械化部队在纵深方向上对敌方有生力量实施合围和歼灭。


当然了,传统的骑兵部队和步兵部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已经被证实为缺乏效果,因为这步兵和骑兵的机动能力已经达到了顶峰。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内战作为例子,所有的决定性战役都是围绕着作为主要交通线的公路和铁路进行的,一旦脱离了公路和铁路则无法进行。如果苏联想要完成自己的“大纵深战役理论”,部队在机动能力上的提升至关重要,并且部队要具备越野能力,能够保证部队一定程度脱离主干道行动。


基于这么一个先决条件,苏联自然会将目光放在“坦克”上,新兴的装甲兵在战间期里收到了欧洲各国的排挤,但是苏联军方则认为坦克极具潜力,若将坦克集中使用则可以形成较大的战果,攻击部队也可以具备非常优秀的机动型和攻击持续性。于是在这个方针下,苏联开始摸索装甲部队的组建和运用方针,从小规模的坦克团团,到规模更大的机械化旅,最后形成坦克军和机械化军这一层级的单位,本质上都是为了完成“大纵深战役理论”。

二、机械化军的现实问题

然而,摆在苏联眼前的现实问题却大大困扰着苏联在装甲部队方面的努力。在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初,军备的更新换代速度是异常恐怖的,苏联组建装甲部队的工作虽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可往往是刚刚定型生产了一款坦克后,这款坦克就迅速的成了落后产品。比如说T-26轻型坦克和BT系列快速坦克就是例子,这些在1939年已经落后了的坦克,截止至苏德战争爆发的1941年还在苏军内部大量服役,尚且在苏联属于是现役装备。


可想而知,这些生产于20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期的坦克,在性能上与德国的三号中型坦克和四号中型坦克相比有极大的差距。而且这些坦克的保养状况也非常差劲,相当一部分都已经濒临报废状态。比如说,苏联的T-26轻型坦克,这款坦克在1941年时已经大多到了寿命极限,用于维修的备用零件也十分短缺。而生产较早的BT-3快速坦克也老化严重,在部队里只能充当训练用坦克。情况较好的BT-5快速坦克和BT-7快速坦克也没好哪去,基本也都处于落后状态,并且严重缺乏备用零件。


当然,苏联在1940年已经有了用于替换这些老旧坦克的T-34中型坦克和KV系列重型坦克,这两款坦克在性能上完全能够超过德国的三号中型坦克和四号中型坦克,作为苏联装甲部队的新锐装备是再合适不过了。可问题在于,这两款新式坦克投产太晚,而苏联一口气组建29个机械化军和45个机械化旅的计划则迫使苏联必须保持较大规模的坦克保有量,其结果就是这些老旧装备仍旧在军队里服役。


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恶劣的问题,旧坦克的状态和性能均不佳,抛开在战场上不足以对抗德国坦克这个问题,光是维护保养问题就牵制了苏联大量的精力。而彼时苏联也在进行工业向乌拉尔地区迁移的工作,部分重要工厂处于停产状态,那么T-34中型坦克和KV系列重型坦克的生产也自然出现了延迟。这一局面的直接后果就是苏联的机械化军不仅不能完成纸面上的编制,甚至于连基本的作战能力都很匮乏,而这些现实问题则是苏联根本无法回避的。

三、机械化军是否现实?

那么,是否苏联不应该组建机械化军呢?就1941年苏德战争初期的战况来看,苏联草率的组建机械化军其实是错误的。苏联陆军元帅库利克就曾在有关于机械化的问题上提出过反对意见,他指出苏联陆军无论从兵器装备角度,或是从部队经验和官兵素质角度来看,苏联都还不具备组建机械化军和进行大规模装甲战的能力。同时库利克强调应该放弃组建机械化军,转而保持坦克旅的编制,并重点发展炮兵,尤其是自行火炮和火箭炮,这对于防御作战会非常有帮助。


为了给自己的观点进行佐证,库利克元帅在当时着重强调了苏军在诸多方面的弱点,比如说苏军的通讯能力差,部队的电台只能配备到军师级,往下的团营级就只有靠电话线了,坦克也基本不配备电台,根本不具备进行大规模装甲战的能力。同时苏联的道路交通环境十分原始,虽然苏联努力建设公路和铁路,但情况依旧不让人乐观。机械化军或许可以日行两百公里,但机械化军的后勤辎重部队就完全跟不上,如果在实战发生脱节问题,则机械化军必然遭到灭顶之灾。


库利克元帅这一观点在当时遭到了以朱可夫和沙波什尼科夫为首的军队官僚反对,这些人纷纷指责库利克阻挠苏联装甲部队的发展,认为库利克是在新事物面前“惊慌失措”(在当时的苏联,惊慌失措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指责,被指责的人弄不好就会被枪毙)。在朱可夫等人推动之下,苏联组建了大量名不副实的机械化军,可是这些机械化军的表现却不尽人意。1940年苏联展开基辅大演习,演习中苏联的机械化军表现十分差劲,各部队因为通讯问题和道路问题而出现了大规模的交通堵塞,甚至一度出现了西部特别军区的六个机械化军全军挤在公路上动弹不得的情况。


这一情况吓坏了负责监督基辅演习的铁木辛哥元帅,他从未想过苏联引以为傲的机械化军竟会如此不堪一击,如果那场交通事故出现在实战中,那么六个机械化军就会被敌人用轰炸机彻底消灭,连基本的反击和疏散工作都做不到。铁木辛哥在基辅演习结束后的总结中,批评了机械化军缺乏经验,面对突发状况容易惊慌失措。可这一指责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各机械化军仍旧是各行其是,朱可夫和沙波什尼科夫等人也无动于衷,继续醉心于机械化军的“成功和进步之中”,根本不考虑任何改进问题的举动。

结语

而结果我们也很清楚了,苏德战争的第一个月里,苏联引以为豪的机械化军就纷纷被德军消灭了,战前库利克所指出的所有问题都变成了现实,各机械化军完全是输在了这些在战前就存在的问题上。而讽刺的是,库利克所倡导的炮兵和坦克旅战术却取得了成功,不仅战前保留的20余个坦克旅在战争初期幸存,苏军自身也放弃了臃肿无用的机械化军,转而组建更多的机械化旅,也恰恰是这一举动,确保了苏军能够在最困难的时期中扬长避短,尽最大可能发挥自己的装甲优势。


事实证明,看似强大的机械化军,在实战中也仅仅是看起来很强大罢了。虽然朱可夫他们吹了很长时间的机械化军,可最后也必须回到库利克所提倡的坦克旅方案里。可让人所不齿的是,朱可夫等人在战后均将功劳拦给了自己,并吹嘘是自己提出了坦克旅方案。这一做法实在是为人所不齿,是他们自己提出了机械化军这一错误方案,可战后却把过错推给别人,功劳全都给自己,未免是太过分了些。 

相关产品

评论